4542235423653632

[复制链接]
查看5520 | 回复50 | 2014-5-1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lassic 于 2014-11-16 23:01 编辑

tretwerwetrr
QQ图片20140613230719.jpg
classic | 2014-5-3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assic 于 2014-9-27 12:06 编辑

QQ图片20140613232036.jpg

QQ图片20140613232212.jpg

向阳花开·杭州LGBT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民间公益社团,成立于2010年11月。向阳花开取意于向日葵的特点,积极向上,追寻阳光,希望在LGBT社群内部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骄傲做自己;同时让社会了解LGBT社群的真实形象,努力改变社会公众对LGBT人群的偏见,憧憬未来的社会满是向阳花开般的温暖,营造一个更加多元、平等、和谐的社会。向阳花开于2011年首次参与杭州马拉松,一直是杭州马拉松上靓丽的风景,成为西湖边一道绚丽的“彩虹”。

匿名| 2014-5-5 01:17

1、“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所有的男孩都爱男孩,所有的女孩都爱女孩。并且永不改变。”
——德里克.加曼(Derek Jarman,诗人,导演)
  
2、“在语言中,期待和满足开始接触。”
——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诗人,哲学家)

3、“英国人终于承认牛顿是同性恋了,还有图林,还有其他很多伟大的人。你知道,异性恋不是更正常,只是更普通。”
——利布拉奇(Liberace,钢琴家)  

4、“这个世间有一种无法说出口的爱情,男人爱男人的感情,于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王尔德(Oscar Wilde,诗人,剧作家,散文家)

5、“掩饰最深的热情,就在它的阴暗处;但也泄露了它的秘密,正如同最黑暗天空,预示了最猛烈的暴风雨。”
——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诗人,作家)

6、“我以我赤裸之身做为人界所可接受最败伦德行的底线。在我之上,从黑暗到光亮,人欲纵横,色相驰骋。在我之下,除了深渊,还是深渊。但既然我从来没有相信过天堂,自然也不存在有地狱。是的在我之下,那不是魔界。那只是,只是永远永远无法测试的,深渊。”
——朱天文(剧作家,小说家,《荒人手记》选段)

7、“同性恋是一种艺术,一种感受事物的方式。”
——苏姗 桑塔格(导演,哲学家)

8、“我相信,最极端的爱便是秘恋。一旦被分享了,爱情就减灭了精神性。终其一生为爱消得人憔悴,为爱而死,但不将爱恋人的姓名挂念于嘴边,这才是爱恋的真正意义。……同性爱恋与武士战之道相得益彰。”
——三岛由纪夫(作家)

9、“乔治摸了一下我的后背──就在臀部上面轻轻地碰了我一下。我相信他对很多人也是这样,但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异常,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就好像牙齿掉落后留下的空处给人的感觉。心理的感受与体格的兴奋一样强烈,而我背部那一小块的感觉似乎未经思维就进入了我的脑子。当时发生的一切一定是受了卡宾特瑜迦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觉到了生命表达的冲动。”——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作家)

10、“同志之爱,男人之间的感情依偎,这种情爱贯穿着救世原则,而这种原则并不以时空的转换而有所改变。当这种情爱发展成熟,深入人心时,一个民族充满希望与安乐的未来已经到来。”
——惠特曼(Walt Whitman,诗人)

11、“生命告诉我们生来孤独,而灵魂告诉我们生来自由,生活让我们尝遍百味 ,而我们也要继续去尝更多的味道。……我的男孩,我要教给你热情奔放!”——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诗人,作家,思想家)
     
12、“我认为有些人很害怕外界会知道他们是同性恋……我想对自己保持诚实,我不想说谎,但我认为我的私生活属于我自己,它不关别人的事。”
  ——约翰·吉尔格德(JohnGielgud,演员)

13、“我曾经恨透了同性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那是因为我太爱它的缘故。”
——罗赛娜·阿诺(RoseanneArnold,演员)
    
14、“我记得罗素说过,幸福的本源乃参差多态,反映在性爱上也是这样的。女色或者男色不该是单一的,单一的世界于人类文明不利。异性恋或者同性恋这样的名词也不能为我的性取向定义,明白吗。”
——李察·基尔(Richard Gere,演员)
  
15、“让我这么说吧,同性恋者对艺术的鉴赏力高于其他族群。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自负,但我认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我的艺术创造,看到了这种创造所带有的严肃性。他们更具备知识,更爱好艺术。相比之下,一般的人就显得非常蠢笨。”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演员)

16、“就象很多男人一样,我也有过同性恋经历,但我并不为此感到羞耻。……我不否认自己有时也会受到男人的诱惑,……也许很多人会把同性恋看做是一种时髦,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爱异性呢?’……同性恋不仅历史悠远,而且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崭新的开拓,可以丰富我们日益苍白的情爱资源。”
——马龙·白兰度(教父男主角)
     
17、“钢琴家只有三类,一类是犹太人钢琴家,一类是同性恋钢琴家,其他的都是蹩脚钢琴家。”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钢琴家)
  
18、“同性爱的朋友们,在我离你们而去的时候,我会唱着歌离开。作为见证人,我必须写下这个时代的悲伤,但并不是要拂去你们的笑容。请读一读我在字里行间所写的这个世界的关怀爱心,然后,把书合上,去爱吧!希望你们有更好的未来,无忧无虑地去爱。也请记往我们也曾爱过。夜幕逐渐掩下,星光便会露出。"
——德里克.加曼(导演,诗人,绝笔)
匿名| 2014-5-5 01:22
同性恋者的智慧:

1、“让我这么说吧,同性恋者对艺术的鉴赏力高于其他族群。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自负,但我认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我的艺术创造,看到了这种创造所带有的严肃性。他们更具备知识,更爱好艺术。相比之下,一般的人就显得非常蠢笨。”
——演员:贝蒂·戴维斯

2、“英国人终于承认牛顿是同性恋了,还有图林,还有其他很多伟大的人。你知道,异性恋不是更正常,只是更普通。”
——钢琴家:利布拉奇

3、“钢琴家只有三类,一类是犹太人钢琴家,一类是同性恋钢琴家,其他的都是蹩脚钢琴家。”
——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由同性恋恋情所产生的诗意般爱情语录:

4、“那天我没见任何人跟旁边的陌生异性拥抱接吻,但我目击好几对同志在密集的人群中紧紧拥抱着,旁若无人,嘴对嘴,深深接吻,好像电影慢镜头,好像永远吻下去的样子,这不跟任何一对深情男女一样嘛!第一瞥当然惊谔,我猜我那时非常窘,但随即我被感动了,啊,这是真的:重要的根本不是同性,而是他们彼此相爱。”
——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

5、“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所有的男孩都爱男孩,所有的女孩都爱女孩。并且永不改变。”
——诗人,导演:德里克.加曼

6、“同性恋是一种艺术,一种感受事物的方式。”
——导演,哲学家:苏姗 桑塔格

7、“这个世间有一种无法说出口的爱情,男人爱男人的感情,于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诗人,剧作家,散文家:王尔德

8、“同志之爱,男人之间的感情依偎,这种情爱贯穿着救世原则,而这种原则并不以时空的转换而有所改变。当这种情爱发展成熟,深入人心时,一个民族充满希望与安乐的未来已经到来。”
——诗人:惠特曼

9、“生命告诉我们生来孤独,而灵魂告诉我们生来自由,生活让我们尝遍百味 ,而我们也要继续去尝更多的味道。……我的男孩,我要教给你热情奔放!”
——诗人,作家,思想家:纪德

10、“同性爱的朋友们,在我离你们而去的时候,我会唱着歌离开。作为见证人,我必须写下这个时代的悲伤,但并不是要拂去你们的笑容。请读一读我在字里行间所写的这个世界的关怀爱心,然后,把书合上,去爱吧!希望你们有更好的未来,无忧无虑地去爱。也请记往我们也曾爱过。夜幕逐渐掩下,星光便会露出。"
——导演,诗人:德里克.加曼(绝笔)

对同性恋文化解读所产生的经典语句:

11、“权力并不是掌握在某些人手里,并不是这些人压迫另一些人,而是不管你有权没权,都在一种共同的话语里运作,很多的压迫都是你自己对自己施加的。其实压迫不是来自政治、团体,而是来自文化、普通的老百姓。”
——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家:福柯

12、“我以我赤裸之身做为人界所可接受最败伦德行的底线。在我之上,从黑暗到光亮,人欲纵横,色相驰骋。在我之下,除了深渊,还是深渊。但既然我从来没有相信过天堂,自然也不存在有地狱。是的在我之下,那不是魔界。那只是,只是永远永远无法测试的,深渊。”
——剧作家,小说家:朱天文(《荒人手记》选段)

13、“我相信,最极端的爱便是秘恋。一旦被分享了,爱情就减灭了精神性。终其一生为爱消得人憔悴,为爱而死,但不将爱恋人的姓名挂念于嘴边,这才是爱恋的真正意义。……同性爱恋与武士战之道相得益彰。”
——作家:三岛由纪夫     

对同性恋所持的态度:

14“如果一个同性恋者喜爱我的身体,我会把它当作一种恭维。”
——演员:阿诺德·史瓦辛格(ArnoldSchwarzenegger)

15“……我从来没有公开过自己的同性恋的私生活~……我的生活要公诸于众,我就有很多话要说!……很多人认为HIV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但我认为他的作用是教育人们要懂得爱,更珍惜彼此间美好的感情!……”
——演员:洛克·哈德森(绝笔)

16“我是个白人,长了一头金发,有人认为我很漂亮,所以从小到大,我都没有经受过任何歧视。但我去年宣布自己喜欢女人时,周围就有人对我翻了白眼。”
——安妮·海切(Anne Heche,演员)
  
17“我坚信同性恋人应该和异性恋人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这么说吧,至少要等到加州的同性恋人领到合法的结婚证书以后,我才会考虑我的婚姻。”
——演员:布莱德·皮特(Brad Pitt)      
  
18“我认为那些猛烈反对同性恋的人的数目远远比同性恋社区的人数要低,但他们能够煽动起来的仇恨情绪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剧作家:兰福德·威尔逊(Lanford Wilson)
  
19“我并不是在台上演一名同性恋者,我在演一位深切地关爱着另外一个人的人。我的角色是在舞台上爱那个人,不管那个人是男还是女,这与性倾向没有任何关系。”
——金·巴瑞(Gene Barry,演员)
  
20“你我都知道黑色并不美,但也不丑。同性恋好吗?它并不好,但也不坏……我曾经拒绝参加一个演奏会,而该演奏会演奏的曲目全部出自同性恋作曲家之手。我不愿意有人仅仅因为我的性倾向而对我提出邀请。任何人都可以是同性恋者,但只有我才是我。”
——作曲家:奈德·罗伦(Ned Rorem)

21、“我曾经恨透了同性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那是因为我太爱它的缘故。”
——演员:罗赛娜·阿诺

22、“我记得罗素说过,幸福的本源乃参差多态,反映在性爱上也是这样的。女色或者男色不该是单一的,单一的世界于人类文明不利。异性恋或者同性恋这样的名词也不能为我的性取向定义,明白吗。”
——演员:李察·基尔

同性恋行为的经历:

23“去年我参加华盛顿的同性恋大游行后,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干?人们会以为你是同性恋!’说实话,人们早就这么想了,因为我经常与女人出出入入。与我合作过的各大电影公司头头都问我是否是同性恋。我也许是。虽然我现在并没有在从事同性性行为,但我不能保证以后不会发生或者以前没有发生过。”
——演员:乌比·琥珀(Whoopi Goldberg)

24、“就象很多男人一样,我也有过同性恋经历,但我并不为此感到羞耻。……我不否认自己有时也会受到男人的诱惑,……也许很多人会把同性恋看做是一种时髦,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爱异性呢?’……同性恋不仅历史悠远,而且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崭新的开拓,可以丰富我们日益苍白的情爱资源。”
——教父男主角:马龙·白兰度

25、“乔治摸了一下我的后背──就在臀部上面轻轻地碰了我一下。我相信他对很多人也是这样,但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异常,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就好像牙齿掉落后留下的空处给人的感觉。心理的感受与体格的兴奋一样强烈,而我背部那一小块的感觉似乎未经思维就进入了我的脑子。当时发生的一切一定是受了卡宾特瑜迦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觉到了生命表达的冲动。”
——作家:E.M.福斯特
classic | 2014-5-1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欢迎踊跃加群,定期聚会!
匿名| 2014-5-15 22:53
同性恋和艺术
  同性恋者在很多重要的内在素质或特征上是和异性恋者有著明显
不同的一群。在这里我无意于制造任何所谓“第三性”式的理论,也
不探讨体质上的问题,这类问题生理学家自会有个明确的交代。事实
上我反对对同性恋者做任何形而上的特别的人类学或人种学等的整体
上的范畴学的划分。同性恋者是人,男同性恋者是男人,女同性恋者
是女人,我认为暂时还看不出这样的界定有何不妥。相反的一种观念
是处处宣扬自己和异性恋者完全一样“正常”的思想,这些人的出发
点也许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却不见得高明,同性恋这个词的出现必然
使这些被叫作同性恋者的一群注定要被历史边缘化一阵子──如果不
是永久的话,所以这种思想在整个历史中也许不会留下什么痕迹。难
道一些同性恋者的显而易见的优点也能隐藏的住吗?比如说,有的研
究者认为同性恋者是具有明显超出异性恋者的艺术天分的一群,甚至
还有人说同性恋者的平均智商是高于异性恋者的,等等。对于前者,
正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对于后者,也许交给心理学家去做一个抽样
调查就知道答案了。而对于我来说,这些几乎就是事实。我想,假如
有60%的同性恋者会响应“我甚至不能象异性恋那样思考”这句话,
我相信就可以确信这确实是在素质上优于异性恋者的一群了。

  在此我们要做一个说明,本文所说的同性恋和艺术的关系指得是
男同性恋和艺术的关系,至于女同性恋,由于历史和性政治的原因,
我们还没有很多的资料来证明女同性恋和艺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谈到(男)同性恋和艺术,我认为大概(男)同性恋本身就是一
种几乎纯粹艺术化的爱情。在柏拉图的观念中,男子之间的爱情是仅
有的神圣之爱,只有男子之间的爱情才是情感的真正贵族与骑士。站
在民主政治的立场上,这种观点显然是一种超人式的毫不平等的观点,
但谁又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凡是或只有平等的思想才代表了真理呢?举
一个不平等但却是客观实在的例子:凡是天才的人总是少数人。想必
没有人认为这句话是错的,然而这个事实却可以说明所谓的民主政治
里的平等乃天赋的思想根基是多么的不牢固,天才即是天赋的,它为
什么总是给予少数人?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这自然不难理解,佛教倡
导绝对的平等,然而我们现在不是在谈论神学。

  在此我倒不是在鼓吹独裁政治或任何不平等的观点,我只是说,
知识的真理和政治观点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凡
是真理的知识就是善的或一定带来善(到此为止,真理的知识是被限
定在世俗知识的范畴里的)。

  展开古希腊审美标准的背景,柏拉图的这种爱情观显然是几乎纯
粹来自于艺术,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他是从对男子身体和气质的完美
化想象中来得到这种结论的,男人的身体是最美的、最高贵的造物,
男子汉的气质也是最迷人的,这也许是柏拉图的真实想法,当然,也
许还要加上他认为男人的智力也是最高等的这一点。在他的著作中他
是这样赞美男子之间的爱情的:“通过对男孩子的夜晚之爱,一个男
子在起床时开始看到美的真谛!”(转引自《同性恋亚文化》,15页)

  我不太清楚是否男子的身体和气质是最美的,因为要衡量这一点,
非得有个公认的标准才行,而现在似乎还没有这样的标准。况且柏拉
图是个同性恋者,他这样说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说他太主观了。

  但男同性恋和艺术有著极为密切的关系却是个事实,早在现代的
性感艺术还未流行的蔼理士时代,这位伟大的性心理学家就说过“在
文学家与艺术家中间,特别是在伶人中间,这种例子(同性恋者爱好
艺术的例子──笔者注)就是屡见不鲜的。在理发业与男女待役业里,
情形也复如此,很多有知识的同性恋者都表示对各种艺术的兴趣,特
别是音乐的爱好,就我个人的观察所及,这种人可以占到总数的68%”
(转引自《同性恋亚文化》,363页),李银河博士也认为:“有些与
艺术审美情趣有关的行业确实集中了大大高出比例的同性恋者,如花
样滑冰运动员和服装设计业”(《同性恋亚文化》,363页)。要是加
上被考察出来的大艺术家名人录里同性恋者的高比率数据,我们就会
毫不怀疑的说,同性恋确实和艺术能力有著高度的相关。下面让我们
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我认为,同性恋和艺术的密切关系要是追根朔源的话,也许要追
朔到自恋情结和艺术能力的关系上来。虽然我们说过,自恋不是同性
恋的根本特征,但自恋和同性恋的关系非同寻常的密切却是一个事实,
要说(现在的)同性恋者大部分都有自恋情结这并非言过其实。但是
我们再次强调,自恋和同性恋密切相关并不意味著自恋是同性恋的根
本要素,这不仅是个逻辑问题,事实上,同性恋本身在本质上说,与
自恋无关,而自恋也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它并不隶属于哪一种性倾向,
这个问题若有机会,可以专写一篇文章来详谈,也许人们将会看到,
事实上人人都有成为同性恋者的潜力,但并非人人都是自恋的,同性
恋做为一种性倾向,完全可以在逻辑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主流的情
感形态(正如在古希腊差一点就实现的一样),至于她至今为什么还
未做到这一点,在此暂不多加叙述。

  首先我们要强调,要想弄清楚是自恋导致了艺术能力还是艺术能
力导致了自恋,是很困难的,因为也许,两种可能性都有。更有甚者,
我们甚至可以不无道理的猜想,艺术能力和自恋本就是一回事。自恋
这个概念据说在根源上要追朔到古希腊的一位美貌绝伦的神──那咯
索斯,他几乎是至美的化身,但同时他又是个自恋者──在希腊神话
中他是自恋的化身,他从未爱过别人,但他最后在湖边饮水时爱上了
自己那几乎没有恰当的词汇来形容的至真至美的水中的倒影,当最后
他弄明白自己爱的是自己的影子时,他憔悴而死,并在死后化身成湖
边的水仙花,所以人们又叫他水仙子。这几乎纯粹是一个关于美的、
完全艺术化的爱情故事,整个故事──从人物到情节到结局──都处
处充满了美的震撼,任何事物美到极致大概最好的注解就是死亡了,
而死亡又让人们更能领略到真谛之美的震撼,最美的那咯索斯和最美
的其实是自恋的爱情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死亡。总之,自恋在原本的意
义上就是和美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艺术能力就非专业性的解读来说,大概就是人们对于任何客观要
素的加以能激发人的爱欲和情感的某种抽象化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
即包括主动进行抽象化处理的创造性艺术能力,也包括被动接受这种
抽象化处理的理解能力(即单纯的审美能力)。而自恋,在我们的一
篇名为《性倾向的心理学基础》的文章中是这样定义的:自恋即是一
个人认为自身的某些外表特征是性感的一种无意识(这是一个简便的
定义,若严格定义的话,会是很罗嗦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也可以
看出,自恋和艺术能力就是一种极密切的关系,因为显而易见,自恋
是和对美的敏感程度──也即对美的需求程度──是有著先天的关系
的,对美(性感之美)的需求在自恋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后面我们将
会看到理由。诚然,要说一个人认为是美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会觉得美,
这是对的,因为美是否有一个用以衡量它的普遍原则以及这种原则在
哪一个层次上呈现我们现在可能都没有定论,也即,这种普遍性的美
的原则──也即对人人都有效的原则──是在具体事物上得以统一的
体现还是只能在抽象的数理层次上才能统一起来──也即才能称的上
是普遍的?这些我们暂不做定论。但自恋确实反映了一个人对美的敏
感程度,而可以肯定这种对美的敏感程度又和艺术能力有著高度的内
在相关(十分遗憾,迄今为止我们只能在逻辑上来说明这件事)。说
到这里,我们便不得不停住了,我们需要对自恋所必然蕴涵的艺术能
力类型作出逻辑上的界定。我认为,同性恋危d非在所有的艺术类型的
领域里都是出类拔萃的,至少在创造性艺术能力上说是如此,至于在
审美能力上,这个范围可能要大的多。实际上,据我所知,与同性恋
最密切的艺术类型大都和性感之美有关,我们也知道自恋中的美本身
就是一种性感之美,这就是为什么在最能展示性感艺术之美的芭蕾舞
界、时装设计业界、(男)模特业界、理发业界、造型师业界以及在
现代已经以展示性感为主轴的流行音乐界聚集了专业界人士所共知的
高的不成比例的同性恋者的原因,这些艺术都能刺激人的爱欲或展示
自己的性感。

  我认为自恋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最能解释这种现象了,无论从那个
美丽的自恋的希腊神话故事里还是我们给自恋下的定义里我们都可以
推理出自恋和对性感之美有关的艺术能力是有著先天的关系的。首先,
自恋本身就蕴涵著对美的高度关切,一个对美毫不敏感的人不会成为
一个自恋者,而且这种关切是一种完美主义的倾向于极端化的关切,
对自己的外貌著迷本身就蕴涵著一种极端的意味,所以一个自恋的人
也是一个对美高度敏感的人,从而也是一个很有可能具有高度的艺术
能力的人,这在美学心理学的逻辑上是一个自然的结论;自恋所蕴涵
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这种对美的关切是针对性感之美的,是针对人的身
体的外在特征和气质的,这个是无须任何说明就明了的,从我们对自
恋所做的定义中也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这件事。由此,由自恋所推理
出来的自恋者的能力中就首先有高于非自恋者的艺术能力这种素质,
而更进一步的推理则把这种高的艺术能力定位在与性感之美有关的领
域,这便是对以上所说现象的解释了。

  但同性恋者确实也可能在其他的艺术领域也显出比较明显的优势,
虽然总不象在上面所说的艺术领域里那么突出──那些艺术领域几乎
成了同性恋者的一统天下并且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是由同性恋者在主宰
人们的美学时尚。因为大概美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无论是人体
艺术之美还是交响乐之美或许有一种共同的美学基础,由此推论同性
恋者在象诸如绘画艺术领域也有一些优势便是很合理的了。况且有些
艺术──比如某些西方古典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也许本身就曲折的蕴涵著同性恋──自恋──死亡──真谛之美的意
义,这种美大概已经升华为一种纯粹精神世界里的东西了。

  另外,自恋所蕴涵的一些其他的内在素质也许也能解释为什么自
恋者比例极高的同性恋者在包括性感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领域都具有
优势。同性恋者往往在内心的丰富和情感的细腻上超出异性恋者,这
是由他们往往比异性恋者更多的关注自我所决定的,或至少两者是高
度相关的(如果因果决定论在这里不适用的话)。而这些能力本身就
能使他们在艺术能力上有著比异性恋者更好的内在基础,因为艺术能
力总少不了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感受力来支撑,而这正是自恋者
比例极高的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强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同性恋者最
杰出的艺术能力大概总是表现在与人的爱欲有关的艺术领域,说通俗
些,就是与性感之美有关的艺术领域。

  最后我要强调,在此我们无意制造同性恋和异性恋孰优孰劣的理
论,因为这种争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有任何结果,这是由历史
和社会政治现状决定的。我们当然可以有理由为自己的性倾向感到骄
傲,但是其实我并不是很赞成对两种基本的性倾向做任何形而上的优
劣的比较,虽然我也为我自己的性倾向感到骄傲。但是,这往往是一
种主观情绪上的冲动。事实上,在我的理智的观念里,我总相信苏格
拉底的一句话:“哪一个更好,只有神知道。”
匿名| 2014-5-21 23:49
  同性恋何其美好,引无数名人竞折腰?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爱情;自从有了爱情,就有了同性之间的波光粼粼。那些因同性恋而改变的名人,那些因同性恋名人而改变的时代,告诉我们,同性恋的力量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同性恋关乎人类文明?

  代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王尔德、福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都是同性恋,米开朗基罗曾狂热地爱过一个叫做卡瓦列里的青年贵族,他们的恋情几乎全城皆知。

  王尔德是众人皆知的同性恋者,他曾因为自己的独立秉性而入狱。支持瓦格纳的有同性恋倾向的路得维希二世和管家双双跳河自杀身亡。俄罗斯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因为爱上外甥而被迫自杀,然而音乐界和史学界许多人宁可接受漏洞百出的记录说他死于霍乱。英国数学家图灵由于是同性恋而遭到迫害性无效治疗,英年早逝,他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

  当代德国思想大师哈贝马斯曾说:“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1984年6月25日,法兰西学院院士米歇尔·福柯死于艾滋病,举世震惊。权力机构有意掩盖,医院为保护名人声誉,始终对病因严加保密。直到消息悄悄流传出来后,崇拜者们仍不敢置信。

  即使是在艾滋病已经开始在美国同性恋圈子里流行的1980年代初,福柯还是会每年去旧金山,那里的公共浴室一直是同性恋者的天堂。

  福柯在接受《同性恋之足》杂志访问时,流露出某种类似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通过同性恋,我们能够建立、发明、扩散和调节哪些关系?问题并不在于发现自己性欲的真相,而是利用性爱去创造多种新型的关系。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同性恋并不是欲望的某种形式,而是一种令人向往的东西。”

  艺人承认同性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代表:张国荣、何韵诗、黄耀明、安吉丽娜·朱莉等

  张国荣同性恋早已是尽人皆知的秘密。其去世10年来,关于他当年的各种传闻依旧甚嚣尘上。他以殉情的方式终结了那个伤感的时代,他的勇敢也随风而逝,他的恋情也终于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垂怜。

  去年年底,何韵诗公开承认同性恋,并得到绯闻女友郑久云力挺。2011年,吕丽萍成立反同志联盟,蔡康永以同性恋身份站出来反抗。蔡康永的举动为同性恋争取了一块独立地盘,打响了同性恋维权的胜利战役。

  黄耀明曾说:“我不是同志,但我是一个同性恋者,我是一个gay佬。”他的同性绯闻男友中有著名作词人林夕,两人心心相映,是一对才貌双全的组合。

  一词一歌夫唱妇随,《春光乍泄》的歌词就是林夕写给黄耀明的情歌。身为文艺青年歌词大师,林夕有一些有别于传统,歌词大都细腻婉约如同闺房女子手笔,描绘同性恋之情可以细致入微黯然销魂。

  好莱坞巨星安吉丽娜·朱莉也卷入同性恋圈子,确切评价她应属于双性恋范畴,与日本名模清水珍妮的十年情感一波三折。外国同性恋群体令人羡慕,艺人的爱情取向更受尊重,已经演绎到修成正果婚姻殿堂的地步。《生活大爆炸》的男主演吉姆帕森斯与相恋多年的男友订婚。与社会的开放程度成正比,艺人们勇于说出自己是同性恋,就代表社会的宽容与自由在提高,思想在进步文明程度在飞跃。

  少男美臀——

  文人的灵感源泉

  代表:郑板桥、袁枚

  清代书画名家郑板桥与性灵文人袁枚是文人中最知名的同性恋。“(余)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这是郑板桥的自述。他在潍县任县令时,有一次,一美少年因嗜赌犯律,当众被施杖责。郑板桥观刑时,见少年美臀受创,竟心疼得忍不住落泪。

  郑板桥71岁时,在清明日红桥诗会上与48岁的袁枚有过一次会晤。二人乘兴唱酬,甚为欢畅。酒至半酣,板桥说:“若有机会参与朝廷立法,我定要做一件事!”

  “什么?”袁枚问。

  “今日之衙门,动辄板子伺候,那板子偏又打在桃臀之上。若是姣好少年,几家伙下去,岂不将美色全糟蹋了?”郑板桥慨然陈词,“我要是有那个权力,一定要将律例中的笞臀为笞背,这才不辜负了上天生就的龙阳好色。”

  袁枚一听,立即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认同感。此后,袁枚多次对朋友引述板桥之志,嗟叹说:“郑大有此意,惜断不能办到,然其所以爱护金臀者,则真实获我心矣!”

  郑板桥一生花在男色上的钱财,不在少数,年老之时仍热衷此道,这也意味着他要付出更昂贵的代价,因为没有娈童会免费接待他,也没有少年会自动宽衣解带。如此直接的刺激激发了郑板桥对时光流逝、人生虚无的自觉意识,令这一生孜孜于名利权益的画家由寂寞而感悟,开始正视自己苍白的须发,最终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中,创造出最具艺术性的代表之作:枯瘦的秋竹、寂寞的兰花。

  而袁枚则幸运得多,直到年过花甲,他还收了年轻美好的刘霞裳为弟子,每次出游登山,必与同行,所谓“从游朝腊屐,共寝夜连床。寒暑三年共,文章一路商”。对于他人的质疑、腹诽,袁枚不以为意。
匿名| 2014-5-23 22:18
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里面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叫《为艺术,为爱情》。这句歌词乍眼一看,很普通,细想之,意味深长。如果人生是个椭圆,那么这两个圆心是艺术和爱情。可能还有的人模拟之,大概不过是“为政治,为婚姻”,或者“为科学,为繁衍”,“为金钱,为肉体”。可是没有爱情的性、婚姻、生儿育女,与猪狗何疑?不讲艺术的政治,是粗暴;科学的顶点与艺术相通;金钱是为人服务的,绝不是人的目的。人类是用美来指导自己未来的生活,难道世界上还有比爱情和艺术更美的东西吗?如果在艺术和爱情之间在选择一个,那么我选择爱情。因为爱情里一定有艺术,艺术离开了爱情,无法成其为艺术。当然有恨的艺术,但爱才是人类基本感情,否则一个充满恨的人类,早灭亡了。但这种一个圆心的人生(比如单为艺术或单为人生)是不足取的。正如灵魂和肉体之不可分,谁能光为灵魂活着,除非他是鬼;谁能单为爱情活着,除非他是贾宝玉。不管做什么,似乎都应把“为艺术,为爱情”作为本质的理想指向。Puccini's opera "Tosca" inside a popular arias called the "art of love". This song first sight, very ordinary, consider short, meaningfully. If life is elliptical, then the center of the arts and a love of these two. Some people might simulation, but it is probably "in politics, marriage," or "for science, for reproduction" and "money. To flesh. " But without love, marriage, parenthood, and how the suspect dogs? No art of politics is brutal; Vertex science and art things; Money is the desire to serve, not the goal. U.S. human use to guide their own future life, love and art Is the world is there a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stuff? If a choice between love and art, then I choose. Because we love art, art from love, not into their art. Of course there is hatred of the art, but love is a basic human feeling, a hatred of the human early extinction. However, such a center of a circle of life (such as art or for the single life) is worthless. As an 之 souls and bodies, who-as the soul alive, unless he is a ghost; Who solely for the love alive. Unless he is Jia Baoyu. No matter what, it seems to think "for the arts, to love" at the nature of the ideal.
匿名| 2014-5-23 22:20
(意)普契尼曲
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non feci mai male ad anima viva!...
Con man furtiva
quante miserie conobbi, aiutai...
Sempre con fe' sincera,
la mia preghiera
ai santi tabernacoli salì.
Sempre con fe' sincera
diedi fiori agli altar.
(alzandosi)
Nell'ora del dolore
perché, perché Signore,
perché me ne rimuneri così?
Diedi gioielli
della Madonna al manto,
e diedi il canto
agli astri, al ciel, che ne ridean più belli.
Nell'ora del dolore,
perché, perché Signore,
perché me ne rimuneri così?

歌词大意

艺术爱情 就是我生命
我从不曾伤害任何的生灵
我接过损难 默默的记住这人们的慕羡
我是个虔诚的信徒
在上帝面前用纯洁的心真诚的祈祷
永远是真诚的信徒
常把鲜花供奉
在这痛苦的时刻
为什么 上帝啊
为什么对我这样的无情
我献上珠宝 装饰着圣母的殿堂
为天界献上我的歌声
颂堂上的光荣
在这痛苦时刻
为什么为什么 上帝啊
为什么对我这样的 无情
匿名| 2014-5-25 17:27
同性恋艺术家:请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搞基

随着社会逐渐的宽容,同性恋如今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不能否认的是同性恋艺术家从古到今不管是已查证还是未查证的数量都十分惊人。因为在当时,特别是古代西方同性恋是要被审判的,时至今日,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留下的作品和一些野史来进行推断,虽然说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与同性恋没有直接关系,但同性恋心理和行为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那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伟大的艺术家是同性恋。

1、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两个灵魂相融所迸发的火焰。”——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米开朗基罗终身未娶,不少人据此推断他喜欢男人,恰好达·芬奇也有此倾向。说米氏是同性恋者并非空穴来风,他确实不怎么爱女人,甚至无法在有女人的屋里多停留。他的雕绘中也有女性内容,却从未涉足过娇媚的少女题材,绘制的都是丰腴、成熟的女体,呈现出接近男性的力度,据说米氏即便在绘画女体时,用的也是男性模特。

他与多个男模特有过情感纠葛,为他们写下了众多诗篇。比如他曾花去整整一年时间在早夭、漂亮的布拉奇之墓上刻下诗句:“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两个灵魂相融所迸发的火焰。”而最得他倾慕的无疑是罗马贵族托马索·卡瓦切里。

1532年秋天,23岁的卡瓦切里在圣安杰洛与米开朗基罗初次见面。他翩翩的风度、高贵的姿容立即吸引了米氏—米氏对男体的敏感与热爱近乎痴狂,这也令我们有幸看到《大卫》、《摩西》、《奴隶》组像、《创世纪》等一系列惊人之作。

见到卡瓦切里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画出了他最好的几幅素描,其内容全部来自希腊神话,有驾驶金马车的法厄同,有被秃鹫不断啄食肝脏的提图斯,有为宙斯斟酒的美少年伽尼墨得斯。为美第奇礼拜堂制作朱理亚诺公爵雕像时,米氏所雕的面部是卡瓦切里的脸孔,他对他的眷恋,由此可见一斑。诗歌中,米氏更将对方的名字比做他赖以生存的食物,接着又写道:“不……食物只营养我的身体,你的名字却滋润我的身体和灵魂,使它们充满快乐,只要有你在我心中,我不再感到悲哀,也不惧怕死亡。”

英俊的卡瓦切里也没有背叛艺术大师深切的情感付出,他始终是他忠诚的赞赏者。直到米氏弥留之际,卡瓦切里仍守在他床前。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2、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是一位生于爱尔兰的英国画家。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他扭曲、变形和模糊的人物画使他成为战后最有争议的画家之一。

弗朗西斯·培根与乔治·戴尔的虐恋

1963年,在南肯辛顿,夜晚的宁静笼罩了整座城市。一个来自伦敦东区的小贼,就这样闯进了一间摆满画布和尚未完成的作品的小屋之中。屋中很凌乱,地板上摆放着颜料和成堆的纸屑,墙面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的调色板。

就在此时,一个男人出现在了门口。“你有两个选择,”他认真的说,“要么,我就报警;要么,你就陪我睡觉。”——这个男人,就是弗朗西斯·培根。

乔治·戴尔选择了后者。于是,一个小偷与一位称得上最伟大的英国当代艺术家的、长达将近10年之久的恋情,就这样展开了。而一个注定会是悲剧的结局,也深深的埋下了根……

尽管戴尔的成长经历与犯罪团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脆弱的年轻男人——脆弱到没有能力应对围绕在这位画家身上的残酷的光彩。

据培根的忘年之交、培根传记的作者迈克尔·佩皮亚特所述,乔治·戴尔是一个非常善良、温柔、甚至可以说是温顺的人,但这却成了问题所在:培根想要一个凶暴的恋人来折磨他,因为他是个受虐狂。

然而,戴尔还是成为了培根最伟大的缪斯,他出现在了培根的许多画作中。尽管如此,培根给戴尔带来的心理影响,却是毁灭性的。

佩皮亚特说,曾经有人告诉他,很难想像有什么比被培根爱上更糟糕。因为他会让你没有喘息的空间。

于是,乔治·戴尔开始选择通过酗酒来逃避,同时,两人的关系也一步步走向破裂,直到巴黎回顾展二人的天人永诀……

那时候,培根虽然已经厌倦了这位恋人,不过,因为展览中许多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他,所以培根觉得,只有他也在场才是最恰当的——只要他没喝醉。不过,他们刚一落脚巴黎,戴尔就开始喝酒。

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戴尔被发现瘫坐在盥洗室,一只安眠药空瓶安静地躺在旁边的地板上。那年,他只有36岁。

那一刻,培根被摧毁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巴黎,一次又一次地住进同一家酒店,就像他需要不停地靠近死亡的场景,来试探他的内心深处一样。培根曾说,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乔治,深深地感到内疚。

培根将他的悲痛融入到了画作之中,即使在戴尔死后多年,他依然绘着他。尽管此后他又有了新的恋人,但始终没人能够取代乔治·戴尔在他心中的位置。

3、达·芬奇的秘密

达· 芬奇(Da Vinci)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人们普遍认为,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完美的人的代表。因为他学识渊博,在科学、古典、人文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还拥有相当的学问。达·芬奇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理念,完全显现在他画作里。若细心研究他的画,你会发现他画作里的创新和发明,他采用的和前人不同的手法。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他绝妙的绘画艺术,尤以《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最为著名。

然而,达·芬奇的真实生活状况,再次印证了“人无完人”这个事实。他是个绘画天才,但当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同性恋”、“恋母情结”这些词总是与达·芬奇如影随形。他是一位非常惹眼的同性恋者,而最能证明他是一位同性恋者是发生在1476年的“萨尔塔雷利事件”。

1476年,佛罗伦萨的花花公子达·芬奇刚刚23岁,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降临了他。在经历了两个月死亡阴影的折磨之后,原本热衷于交际、总是活跃于各种场合的达·芬奇从此变得沉郁、多疑、神经质。

15世纪的佛罗伦萨街头,遍布一种名叫“真理之嘴”的盒子——制度允许市民以书面方式表达任何他们想说的事情,只要你写成条儿塞到“真理之嘴”里,便会由某些机构进行处理。刚刚试图在佛罗伦萨建立功业的达·芬奇就卷入了一起美迪奇家族有关的诽谤案。

4月初,有人将一封匿名举报信投进专门用来检举坏人的容器中。信的全文如下:

我特此作证,有个叫雅科博·萨尔塔雷利的人,与哥哥乔瓦尼·萨尔塔雷利一起住在瓦凯雷奇亚大街的金匠店,这家店正好对着这个“桶 ”。雅科博穿着一身黑衣,17岁上下。就是这个雅科博参与了多起猥亵的勾当,只要有人要他进行这种邪恶的事情,他都答应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件事他干过多次。换句话说,他为很多人都提供过这种服务,那些人的底细我心里很清楚,现在我列出部分人的名字。这些人鸡奸过上述那个雅科博。我向天发誓句句属实。

告密者随后列出了四位所谓的雅科博的同伴的名字,他们是:巴尔托洛梅奥·迪·帕斯奎诺,金匠,家住瓦凯雷奇亚大街;列奥纳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与安德烈亚·德尔·韦罗基奥住在一起;巴奇诺,紧身上衣制造商,家住奥尔桑米开莱教堂附近,住的街上有两家大型剪羊毛的店铺,街的一头是谢尔奇家的凉廊。巴奇诺新开了一家紧身上衣店;列奥纳多·托纳博尼,又名“特里”。

这封信的一份被公证过的副本保存下来,文件在1896年第一次被公开。虽然之前很多人知道达·芬奇被控告过,但却不知道罪名是什么。通过这封文件,很显然,达·芬奇处在了当时所谓的“鸡奸”者的行列。尽管他曾辩称那位男子只是他的模特,最后也被无罪释放,不过那多半是因为同时被控告的一名嫌疑犯的家庭背景十分强大。所以,可以说是权势拯救了达·芬奇。但也有人认为,就算达·芬奇是一位同性恋者,他与那位男子的关系,也许真的只是画家与模特的关系。(本文来源:雅昌艺术网)
匿名| 2014-5-29 12:34
匿名| 2014-5-31 14:21
顶,不错的群!
匿名| 2014-5-31 14:25
匿名| 2014-5-31 14:26
匿名| 2014-5-31 14:27
匿名| 2014-5-31 14:29
匿名| 2014-6-4 22:35
匿名| 2014-6-5 22:33
同性恋是一种艺术,一种感受事物的方式。

十八位艺术家对同性恋的看法

1、“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所有的男孩都爱男孩,所有的女孩都爱女孩。并且永不改变。”
——德里克.加曼(Derek Jarman,诗人,导演)
  
2、“在语言中,期待和满足开始接触。”
——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诗人,哲学家)

3、“英国人终于承认牛顿是同性恋了,还有图林,还有其他很多伟大的人。你知道,异性恋不是更正常,只是更普通。”
——利布拉奇(Liberace,钢琴家)  

4、“这个世间有一种无法说出口的爱情,男人爱男人的感情,于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王尔德(Oscar Wilde,诗人,剧作家,散文家)

5、“掩饰最深的热情,就在它的阴暗处;但也泄露了它的秘密,正如同最黑暗天空,预示了最猛烈的暴风雨。”
——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诗人,作家)

6、“我以我赤裸之身做为人界所可接受最败伦德行的底线。在我之上,从黑暗到光亮,人欲纵横,色相驰骋。在我之下,除了深渊,还是深渊。但既然我从来没有相信过天堂,自然也不存在有地狱。是的在我之下,那不是魔界。那只是,只是永远永远无法测试的,深渊。”
——朱天文(剧作家,小说家,《荒人手记》选段)

7、“同性恋是一种艺术,一种感受事物的方式。”
——苏姗 桑塔格(导演,哲学家)

8、“我相信,最极端的爱便是秘恋。一旦被分享了,爱情就减灭了精神性。终其一生为爱消得人憔悴,为爱而死,但不将爱恋人的姓名挂念于嘴边,这才是爱恋的真正意义。……同性爱恋与武士战之道相得益彰。”
——三岛由纪夫(作家)

9、“乔治摸了一下我的后背──就在臀部上面轻轻地碰了我一下。我相信他对很多人也是这样,但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异常,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就好像牙齿掉落后留下的空处给人的感觉。心理的感受与体格的兴奋一样强烈,而我背部那一小块的感觉似乎未经思维就进入了我的脑子。当时发生的一切一定是受了卡宾特瑜迦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觉到了生命表达的冲动。”——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作家)

10、“同志之爱,男人之间的感情依偎,这种情爱贯穿着救世原则,而这种原则并不以时空的转换而有所改变。当这种情爱发展成熟,深入人心时,一个民族充满希望与安乐的未来已经到来。”
——惠特曼(Walt Whitman,诗人)

11、“生命告诉我们生来孤独,而灵魂告诉我们生来自由,生活让我们尝遍百味 ,而我们也要继续去尝更多的味道。……我的男孩,我要教给你热情奔放!”——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诗人,作家,思想家)
     
12、“我认为有些人很害怕外界会知道他们是同性恋……我想对自己保持诚实,我不想说谎,但我认为我的私生活属于我自己,它不关别人的事。”
  ——约翰·吉尔格德(JohnGielgud,演员)

13、“我曾经恨透了同性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那是因为我太爱它的缘故。”
——罗赛娜·阿诺(RoseanneArnold,演员)
    
14、“我记得罗素说过,幸福的本源乃参差多态,反映在性爱上也是这样的。女色或者男色不该是单一的,单一的世界于人类文明不利。异性恋或者同性恋这样的名词也不能为我的性取向定义,明白吗。”
——李察·基尔(Richard Gere,演员)
  
15、“让我这么说吧,同性恋者对艺术的鉴赏力高于其他族群。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自负,但我认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我的艺术创造,看到了这种创造所带有的严肃性。他们更具备知识,更爱好艺术。相比之下,一般的人就显得非常蠢笨。”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演员)

16、“就象很多男人一样,我也有过同性恋经历,但我并不为此感到羞耻。……我不否认自己有时也会受到男人的诱惑,……也许很多人会把同性恋看做是一种时髦,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爱异性呢?’……同性恋不仅历史悠远,而且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崭新的开拓,可以丰富我们日益苍白的情爱资源。”
——马龙·白兰度(教父男主角)
     
17、“钢琴家只有三类,一类是犹太人钢琴家,一类是同性恋钢琴家,其他的都是蹩脚钢琴家。”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钢琴家)
  
18、“同性爱的朋友们,在我离你们而去的时候,我会唱着歌离开。作为见证人,我必须写下这个时代的悲伤,但并不是要拂去你们的笑容。请读一读我在字里行间所写的这个世界的关怀爱心,然后,把书合上,去爱吧!希望你们有更好的未来,无忧无虑地去爱。也请记往我们也曾爱过。夜幕逐渐掩下,星光便会露出。"
——德里克.加曼(导演,诗人,绝笔)
classic | 2014-6-6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钢琴家只有三类,一类是犹太人钢琴家,一类是同性恋钢琴家,其他的都是蹩脚钢琴家。”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钢琴家)
  
classic | 2014-6-8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性恋与文艺的情结

 艺术界向来是西方同性恋者的一片乐土,甚至当某人在艺术上出类拔萃时,关于他是同性恋者的传闻也会纷纷扬扬起来,而喜欢严肃艺术的男士往往也会被传言有同性恋“之嫌”。为什么艺术对同性恋者这样“情有独锺”呢?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作一番简单的剖析。

  虽然目前还没有统计数据做出任何证实,但人们普遍认定同性恋者在艺术领域中所占的比例确实远远超出同性恋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到了二十世纪,由于社会对同性恋采取了日益开明的态度,许多同性恋艺术家可以公开或半公开地表露自己的身份,因此同性恋的“尊严”名单一下子增色不少。

  一个人如果只字不提同性恋这个词,那么他就会被想当然地当作异性恋者,但同性恋亘古就有,并非“新潮”。社会的进步并没有造就同性恋者,但进步与宽容使同性恋可以日益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性倾向,使同性恋文艺家可以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作品,做出坦诚的表述。值得提出的是,许多在此以前的文艺名人中因没有公开性倾向而被想当然地当作异性者的更是不计其数,而我们也由于资料残缺而无法对古人进行明确的考证,但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中有不止“一小撮”的同性恋者可以说是事出必然(例如现在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和舒伯特等就是同性恋者),尽管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提及同性恋一词,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有过异性恋婚姻,很多人据传闹出过与异性亲近的“桃色绯闻”(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目前还没有确切研究表明为何同性恋者和艺术这么有缘份,但我们不难分析出个中一些原因。

  首先,与其它行业相比,文艺是一种个人化和主观化的表达,也就是说,艺术家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在作品和表演中有知觉地或者无知觉地表露出来,而细心的观赏者也可以从作品中揣度创作者的性欲望。而其它领域,如自然科学和多数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探索者等则很难将自身的感受介入对客观现实的研究,因此人们无从推测他们的性倾向(而他们也被想当然地看成是异性恋者)。

  第二,文艺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业,与其它产品不同,文艺作品不仅具有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唤起观赏者的感情(这正是其它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文艺家往往在大众眼里成为“星”级人物,即具有一定的明星效应。当作品得到欣赏时,欣赏者“爱物及人”,希望对创作者也有所了解,例如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倾慕(而文学评论家或者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等则没有这份荣幸,虽然他们会同样受到尊敬),许多人习惯将银幕上的形像去推想生活中的演员,而影星歌星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猎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文艺界人士的私生活往往处于众目睽睽之下,而明星效应也相应地抬高了他们的曝光度。

  第三,艺术的永恒性也使文艺家能够流芳千古。比如达芬奇的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古有名,现在仍然有名,还有很多人追随,因为《蒙娜.丽莎》永远对着人们微笑,《哈姆雷特》总是激人心扉。文艺复兴时代肯定有一些人在自己的行业里(如工匠、语言改革家、航行技术改革家等)达到了与达芬奇在绘画上和莎士比亚在文学上一样卓越的成就,但因为其职业不具“明星效应”,而且其产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淘汰,那么他们在大众文化中很难留下一痕半迹(除非是一些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员对他们感兴趣外)。翻看一下同性恋的“尊严”名单,不难发现作家和艺术家们竟占了一大半,规根到底,他们是随着产品的不朽而名垂青史的。可以说,同性恋者在其它行业也一样出色,只是少为人知而已。

  第四,艺术创作追求精益求精。同性恋者的思维既有往往认为男性所常有的深广,又兼合着往往被认为女性是所长的细腻入微。这种“宏观”与“微观”两种视野的结合使许多同性恋者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天赋,而这种天赋在教育机会的帮助下能够得到充实的发展(而妇女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弱势与从属地位,并被剥夺了教育机会,不然的话现今的世界文化将更丰富多呈)。所以说,并不是艺术造就了同性恋,而是同性恋者在这种适者生存的艺术世界因其得天独厚的天赋而更具成功的机会,而艺术的“宏观”与“微观”之特徵也能容易地激起同性恋者的兴趣,使同性恋者追求艺术的欲望也比异性恋者来得更为主动与强烈。比如说舞蹈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如果异性恋男子中百分之一的人能够取得成功的话,而同性恋男子中百分之五的人能够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同性恋者在成名的舞蹈家中的比例高得出奇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例如本世纪男芭蕾舞大师中最卓有成就的尼金斯基和纽里耶夫都是同性恋者。时装界被男同性恋者一统天下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活跃在好莱坞的艺人不仅是银幕前露面的俊男俏女(虽然严肃媒体不会理会这些,而只有街头小报的花边新闻才会追踪他的私生活),更多的是不具明星效应因此也无人追踪的幕后编导、音乐与舞台设计,以至化妆师等;影视作品中同性恋人物的典型职业是理发师和室内装璜师,虽然流于俗套,但并非事出无因。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繁荣只有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取得,而强权统治下的单元文化只能窒息艺术创作,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就是挣脱神权统治,解放思想的结果。遵循言论自由的宗旨使艺术界人士对“另类”和“异类”本来就较为接纳与认同,因此对同性恋的宽容和支持就成了必然结果。即使在同性恋被列为犯罪或病态的时期和国度里,文艺界往往也是同性恋者的“安全地带”,较少受到外界干扰。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同性恋文艺家的作品不一定表现同性恋主题,很多同性恋艺术家从来没有从事过同性恋主题的创作,这里面的原因有几个。首先,社会的偏见使许多同性恋创作者避开同性恋主题,或者只作相当模糊与隐晦的表达。创作者为了使作品得到更多的人的接受和认同,也往往避开同性恋主题或不公开同性恋主题的创作。同性恋题材受到压抑也使绝多数人想当然地认定许多创作者的异性恋性取向。例如福斯特指定他创作的同性恋小说如《莫里斯》和《生命来临》只能在死后出版,而那时他的文学地位已经由《印度之行》和《霍华德庄舍》等不触及同性恋的作品所决定了。令一方面,创作者也可能对自己的性倾向尚未达到完全的坦然,或者为了出版的需要,不敢直抒其感。例如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情诗在付印前把所有的男性称谓该成了女性;马赛尔.普鲁斯特的长篇系列《往事》的最后一卷《所多玛与蛾摩拉》(该题目取自《圣经》中谴责同性恋的章节)就是纯粹地描写同性恋,但作品中流露出的却是对同性爱情的万分绝望;女同性恋作家雷德克利夫.霍尔的《孤独之井》也是如此(尽管如此,这些书还是一度被禁)。也有的男作家则通过女性目光来描述自己对男性的爱恋,如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爱的饥渴》与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等。

  虽然很多同性恋艺术家根本不创作明显的同性恋主题的作品,但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受作者的性倾向影响,或者创作者曲意地表达出同性情感,犹如沉重压抑下的无声呐喊。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与绘画中的男性形像极具动人,而其创作的女性形像往往也是四肢发达,仿佛已经被艺术家“雄化”过了。虽然他在创作时可能抱定“我并不想让你知道我是个同性恋者”,但作品所渲染的令人心神激荡的男性性感却一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欲盖弥彰”。可以说,米开朗基罗如果完全没有同性欲望的话,那他也许就不会是我们今天所知的米开朗基罗了。田纳西.威廉斯往往把自己的同性恋情感融入剧中人物,而同性恋人物往往是已经死亡的人物(例如在《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和《去年夏天,突然…》),而这些从未露面的同性恋人物犹如鬼魂一般萦绕着主人公,成为他/她们痛苦的根源。意大利著名导演维斯康蒂曾导演《魂断威尼斯》等表现同性情爱的名片,但在其他不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里,导演对同性的爱恋也一目了然,例如他最卖座的电影《下地狱的人》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纳粹历史上自相惨杀的“长刀之夜”所作的极度煽情的描绘,镜头在男性裸体上从近镜扫至特写,本来应该是血淋淋的屠杀却成了对男性性感的大肆渲染。

  从正面或客观地表现出同性情爱主题的作品绝大多数为同性恋艺术家所创作,但同性恋艺术家的创作往往不局限于同性爱情主题,而那些并不以局限于同性恋题材创作的人往往在大众文化中更具有影响,因为他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认同,例如艺术伴侣默谦德与艾佛瑞合作拍出《莫里斯》(根据E. M. Forster的同名小说改编)被称为“同性恋电影的珠穆朗玛峰”,但他们更脍炙人口的则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舍》与《长日将尽》等并没有触及到同性恋的经典影片。(然而,谁又能忘却《带风景的房间》中那场奇美无比的男性裸浴呢?默谦德与艾佛瑞的影片之精致无比和细腻入微非出同性恋艺术家之手不可。)

  当然还有的艺术形式根本让人无从推想创作者的性倾向,例如音乐的同性恋美学是一个比其它艺术形式模糊得多的概念,因为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不会暴露创作者的性倾向(除非是声乐作品中的歌词有所表露),但同性恋者在欣赏同性恋音乐家的作品时会别有感触,例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所流露的强烈的凄美与绝望往往使对作曲家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同性恋者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而这种感触是非常有别于其他欣赏者的体会的。值得指出的是,音乐界历来是同性恋的巨大温床。西方各大乐团中同性恋乐手比比皆是。本世纪美国最著名作曲家如萨谬尔.巴伯、艾伦.科普兰、莱昂纳德.伯恩斯坦和约翰.凯奇以及英国的本杰明.布雷顿,钢琴家冯.克莱本和厄尔.瓦尔德以及去年谢世的被称为“最后的大师”的维亚托斯拉夫.里克特等,其性倾向在音乐圈内几乎是人所共知,但在圈外却鲜为人知(当然古典音乐的严肃性使他们远远不及影星歌星之令人发烧)。

  可以说,如果没有同性恋者,也就不会有艺术的今天。一些评论家说,本世纪有两个少数民族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超凡的贡献,一个为犹太人,另一个则是同性?
classic | 2014-6-10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欧梵:音乐艺术和同性恋
作者: 李欧梵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恋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上流社会,同性恋仍然是一件羞耻的事,
柴氏为了见容于社会,甚至决定结婚,
在一八七七年娶了一个莫斯科音乐学院崇拜他的女学生,
原以为这位思想简单惟他是从的女子,可以与他维持夫妻的名分。
不料,婚后却发现她竟是一个性欲狂者,两个人的婚姻勉强支持了九个礼拜就宣告破裂,
后来柴氏的兄弟 —— 也是一个同性恋者 —— 把他救回圣彼得堡,他终于精神崩溃。
柴可夫斯基是一个十分内向的人,精神复原后仍然免不了受头痛之苦,于是他酗酒、打牌,并且时常暗自哭泣,对于自己的作品毫无自信,幸亏他在一八七七年结婚同时认识了一个有钱的梅克夫人,两个人都很害羞。所以约定避不见面,以书信维持十几年的友谊。也由于梅克夫人的资助,柴可夫斯基才可以辞去教职,专心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柴氏的第六交响曲本来他自己命名为《节目交响乐》 —— 至于这个 “ 节目 ” 指的是什么,却是一个谜,后来他的兄弟将之改名为《悲伦》。似乎有点缅怀同性恋的悲剧性命运的意思,性学家埃利斯 (Havelock Ellis) 就称这首交响乐的秘密 “ 节目 ” 就是同性恋的悲剧,也有的乐评家认为他的第五交响曲中的 “ 命运主题 ” 所指的也是同性恋。
十多年前有一部非常有名的影片《乐圣柴可夫斯基》 (Music lover) ,导演是在英国专门以拍音乐家传记出名的肯 · 罗素 (Ken Russel) 就是描写柴氏的这段 “ 冤孽 ” ,记得我当受到震撼,片中有不少十分大胆的场面,最后疯人院镜头尤其惊心动魄。

我举出柴可夫斯基的例子来谈西方音乐界的同性恋,
初步目的只是为了证明一个事实:
音乐界 —— 甚至艺术界和文学界 —— 中的同性恋者极多,至于原因如何界定,这有待于专家们的研究。

从一个外行人的立场,我也许可以分两面来谈谈:
柴可夫斯基的例子,使我感觉到他的同性恋和他的内向性格是互为因果的,特别在一个闭锁的社会中,同性恋被视为羞耻之事,于是更促成柴氏内心和外在生活之间的距离。他的内心煎熬,无法经由正常的渠道公诸他人 —— 甚至他和梅克夫人的通信中也不能提起 —— 遂诉诸音乐。这是一个极粗浅的解释。然而音乐语言的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作曲家的感情,虽然柴氏在创作第六交响曲的时候饮泣再三,这并不表示乐谱中的音符充满了同性恋的影子。我认为 “ 标题音乐 ” 或 “ 节目音乐 ” 这个名称。事实上是有点骗人的,其实音乐不可能有标题,我们听一首交响乐,自己脑海中会产生一些幻象,但随人而异,有的曲子可以使我感动,但并不一定引起别人的共鸣。同性恋和音乐的关系不在于乐曲的形式和内容,而在于创作行为的本身。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其实弗洛伊德已经做过 ( 见其对达 · 芬奇的研究 ) 。浅显地说,艺术作品只能象征地表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心理学的立场来说,我们只能把柴氏内心的压抑看成他艺术创作中的原动力之一。如果柴氏是一个正常的人,也许他不一定能够创造出这么多动人的作品。这个论点,勉强可称之为艺术家的 “ 煎熬说 ” 。 
然而我觉得我们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谈艺术上的同性恋:艺术本身是对于各种形态的美的追求,在这种追求过程中,人体 —— 甚至人 “ 性 ”—— 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古希腊的雕刻中有不少是颂赞男性的人体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各流派中。也更多以男性 —— 特别是青年男子 —— 为美的化身。汤马斯 · 曼的《威尼斯之死》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故事中老艺术家在威尼斯的铂家旅馆中惊鸿一瞥,见到了一个波兰贵族青年美男子,于是展开了意识上和心理上的追求,但并没有诉诸真正的行动。我认为这基本上是 “ 形而上 ” 的一种美的向往,而且和老年人对于死的恐惧恰成对比,美和死是西方现代文学中两个极重要的主题。
据说汤马斯 · 曼本人就曾有类似的经验,然后才写成《威尼斯之死》。而当意大利导演。维斯康堤把这篇小说改成电影时,就直接地把故事中的老年人影射作曲家马勒 ( 片中的主要音乐是选自马勒的第五交响曲 ) 。维斯康堤的本意,我不得而知,也许他以音乐来代表所有的艺术;也许他认为 ( 而且他也确曾作过研究 ) 马勒的内心有同性恋的倾向,虽然马勒结过婚,而且婚姻也似甚快乐,他可能是一个 “ 双性人 ” 。


也许我们可以说在艺术美的领域中是不分性别的,往往产生 “ 双性 ” 的形式。
一个美的化身,可能是男性或女性,甚至也可能是双性,而一个追求美的艺术家。
其本身的性向也可能是双性的 (bisexual) 。
西方现代音乐家中,除了纯同性恋外,双性恋的例子也不少,
最有名的是美国指挥家和作曲家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
当妻子过世、子女成人后,他公然从异性恋 “ 回归 ” 同性恋,
带着他的年轻男伴侣到处旅行演出,

伯氏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常常在指挥完毕后,下台亲吻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
我就亲眼看到维也纳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在被伯氏拥吻后啼笑皆非的窘状。
然而,我想,在伯氏的眼里,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男人或女人,
而是一个促成演奏成功的 “ 美的化身 ” 。
西方音乐界的同性恋者。已经公开承认不讳。

由于他们的成就使得同性恋不再是羞耻的行为,
而是音乐界和艺术界的正常现象,
甚至把同性恋变成一种有艺术感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世纪前柴可夫斯基很难预料的。
本文源自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
classic | 2014-6-1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classic | 2014-6-1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classic | 2014-6-13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QQ图片20140613230719.jpg
classic | 2014-6-13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QQ图片20140613231237.jpg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